当前位置:好孩子早教网 >早教资讯 >正文

更多90后扛起医护大旗他们的工作特征怎么有哪些等待特别策划

2020-05-13 18:15:59  阅读:3293 来源:自媒体作者:麦可思研究

原标题:更多“90后”扛起医护大旗,他们的就业特征如何?有哪些期待?| 特别策划

2003年,“非典”来袭,90后还是一群孩子,他们被守护着;2020年,这群孩子里,有不少人站到了抗疫一线,守护着别人。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护士在这次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当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全国援鄂医疗队员达到4.26万,其中护士2.86万名,占了近70%。无论在重症监护病区、发热门诊还是方舱医院,都能够正常的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不仅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还承担着患者的生活护理、心理安慰、精神支持等任务。

据报道,在这次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中,超过1.2万人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勇敢扛起疫情防控重任的“90后”医护人员群体,有怎样的就业特征呢?麦可思对此进行了深度分析。

多个方面数据显示,“90后”在“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就业的比例近几年不断上升,更多“90后”选择到各类康复、养老、医疗、护理服务机构就业。约2/3“90后”医护群体对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起薪较低但职业发展中期薪资涨幅较大是该群体就业特征之一。以下是具体分析:

“90后”从医比例上升

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更多“90后”大学毕业生进入“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

麦可思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就业的比例从2014届的4.8%上升到2018届的6.2%,五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2014届至2018届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就业的比例均稳定在7.5%左右。

更多“90后”选择到医养康护机构就业

毕业半年后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2018届大学毕业生,大学期间就读于哪些专业呢?麦可思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占比较高的前5个本科专业分别为护理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占比较高的前5个高职高专专业分别为护理、临床医学、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

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养结合、社区和家庭护理等模式逐渐被慢慢的变多的人接受,相应的用人需求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加。麦可思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择到各类康复、养老、医疗、护理服务机构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本科毕业生从2014届的18%上升到2018届的21%,高职高专毕业生从2014届的26%上升到2018届的29%。

2018年,在成都某医学院的招聘会上,护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了招聘单位争夺的“稀缺”资源。招聘会护理人才岗位需求为1300个,而该校2018届护理专业毕业生不过900名。除医院、医药、医疗器械等单位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外,开始崛起的母婴机构、月子中心,为护理人才提供了新的就业契机。同时,养老企业和健康体检机构也加入了护理专业人才的争夺之中。

毕业三年后薪资明显提升

随着我们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医护人员存在不小的缺口。与此同时,提高医护人员待遇的话题近些年也备受关注。对于在“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就业的“90后”薪资情况,麦可思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该人群有着起薪较低但职业发展中期薪资涨幅较大的特征

具体来看,毕业半年后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本科:4703元,高职高专:359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科:5135元,高职高专:4112元)。2015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月收入为6829元,较半年后(3516元)增长3313元,涨幅比例为94%;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的月收入为5384元,较半年后(3031元)增长2353元,涨幅比例为78%。

“工作能力不够造成压力大”的问题需关注

麦可思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虽然毕业半年后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并不占优势,但该群体的就业满意度(本科:69%,高职高专:65%),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本科:68%,全国高职高专:65%)基本持平。

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和认可有利于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与服务质量,更能为行业发展提供长久的支持,就业满意度也被认为是从业者工作积极性的“晴雨表”。麦可思进一步对该群体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收入低”(本科:70%,高职高专:77%)确实是他们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因素之一,而该群体因“加班太多”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比例(本科:20%,高职高专:1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本科:26%,全国高职高专:24%)。这可能是医护群体对于需要超负荷工作的特殊就业环境有着充分的认知和理解,面对复杂的医护过程和服务对象有更强的奉献精神。

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2018届本科毕业生因“工作能力不够造成压力大”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比例(29%)高出全国本科平均水平(22%)7个百分点。随着医疗产业的升级及社会需求的持续增加,该行业必然对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职业技能要求,高校尤其是医学类院校,更需做好对医学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

---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尚少梅表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招收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约600余所、本科院校约260余所,硕士院校约110余所,博士院校27所,已形成覆盖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培养体系,为实施多层次全方位培养护理人才提供了基本条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我们立足于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同时,应兼顾高层次护理学科人才培养,发挥高等护理教育作用,引领护理学科走向专业化;统筹护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增加传统护理岗位的吸引力,拓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健康领域的应用,科学布局,促进护理学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

第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重在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以护理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制定招生规模和培养标准,发挥夯实护理人力基础、均衡卫生服务公平性的作用,使之成为缓解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短缺的主要渠道。

第二,本科护理教育应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培养具有临床护理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实用性护理人才。未来本科护理教育应起到调整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结构的作用。可建设一批应用型护理本科,以适应社会对护理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第三,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护理高精尖人才为目标。目前,临床急需一批能处理复杂护理问题、具备专业化技能的护理专家。硕士教育应将重点放在推动护理专业硕士学位建设上,更加重视与临床需求相结合,注重临床思维和专科能力培养;在专业方向设置上进行新的探索,如适应临床需要的急危重症专科护理、传染病护理与管理等,与大健康、大卫生领域相适应的慢病管理、老年护理等,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护理信息管理等。护理博士教育应重视独立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引导其科研成果在临床中发挥作用,博士教育将成为护理学科建设的生力军。

第四,营造鼓励护理人员终身学习的氛围,提供完善的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和规范化临床培训,完善护理人员在职学历教育和岗位继续教育,鼓励临床护士追求更高教育水平和临床技能水平。

最后,在这个特殊的节日,让我们大家一起关注他们的感受和期待,致敬生命的守护者!致敬所有医护人员!感恩“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数据说明:

201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19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5.2万份,高职高专生样本为15.1万份;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15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6万份,高职高专生样本为13.8万份。

来源:部分内容来自光明网。

声明:转载请注明“麦可思研究”。

责任编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