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不省心”女孩到立志报考斯坦福,14岁的她比大多数人更懂学习
口述 | 陈思雨
少年商学院演讲嘉宾、特约撰稿人
我从小就让我妈不太“省心”:学画画和弹钢琴,都没有坚持太久,因为觉得不适合我;跳芭蕾,也是中途停了下来。
我妈有一段时间蛮着急,但是她的一个朋友说,得等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能够把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动力,孩子自然就会为之努力。
果不其然。
等到我上六年级的暑假,我在妈妈公司的图书馆看到了一本书,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当时我非常喜欢心理学(具体如何喜欢上的,下文我会详述),这本书的作者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成为了我心中偶像级的人物,我自己就去了解,发现他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于是,我找到自己的目标了——我要去斯坦福大学读心理学!
但斯坦福大学非常难进啊,我就想,我到底要怎么去达到这么宏大的一个目标?
这个目标至少可以拆解为,第一,攻克英语;第二,深入钻研心理学。在我们学校,我的英语处于中级水平,我的目标是要首先达到高级;而深入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对我未来方向的负责,帮助我找到目标与内在驱动力。
学习英语
要用对的方法“刻意练习”
关于语言学习,不少人信奉“一万个小时天才理论”,意思是只要自己不停练习,最后总能突破,甚至成为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但是不少人真的坚持了几千小时,却发现了自己没有特别大的长进,于是开始怀疑这一理论。
在我看来,原因是这些人极有可能并没有理解“一万小时理论”的核心,那就是:练习需要精进,不能漫无目的,就像“刻意练习”所强调的——得有明确的、特定的小目标。
《刻意练习》这本书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有人称它为“最科学精进的个人管理/学习方法”。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刻意练习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不是为了单纯证明自己的恒心和毅力的,而是有着明确的特定的小目标,之后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最终达到长期目标。
我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是秉承这样的原则的。
首先,一定要给自己可衡量的目标。譬如说今天朗读文章的目标是把它通顺读下来,明天再朗读呢,就要在40秒之内通顺地读下来。
到第三天,再缩短到30秒,第四天,精进我自己的发音……当我按照这个套路,一个一个完成了目标之后,我发现,我有了很大的长进。
其次,一定要高度专注、及时反馈。我观察到的学霸,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不一定是最多的,但他们在学习时的专注力都很惊人。
我是一个特别容易分心的人,后来我做数学题的时候就塞上耳机、听歌,让自己和外界隔开,从而让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任务上面。
有些家长或者老师认为音乐会让你分心,其实重点是,任何一个人都要找到一个让自己注意力集中的方法,我的这个虽然有点“非主流”,但对我来说,确实有效。
同时我的另一个习惯是“及时反馈”。我经常不断反馈给自己:具体是在哪几个方面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存在这些不足。这种习惯,是我学习和成长路上的法宝。
从“找乐子”开始
原来心理学如此有趣
虽然我现在离上大学还有好些年,但是我觉得从小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很重要。而喜欢一件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从阅读开始。小时候我一直在读虚构类的故事。久而久之,后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便不喜欢读故事了。
于是为了找乐子,便翻开了一些非虚构类的书。当时书里的措辞对我来说还都太过于晦涩,并没有很好的方法完全理解,但还是可以从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一些意思,后来,我慢慢的变喜欢读这类书。
一年多前,机缘巧合之下,在某文章内看到了一段关于服从权威实验的内容。
(学院君注: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做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们会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去伤害无辜的人。)
我以前也并不单纯觉得好人一定做好事,坏人一定做坏事。但直到读到了这篇文章,我才意识到人类的一切行为可能都是有原因的。特别是一次机缘巧合,让我读到了《好人为何会作恶》这本书。
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实验结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在特别的情景下,成为刽子手的可能不仅有德国纳粹、日本鬼子,还有心地善良、和蔼可亲的你。
刚读到的时候,同许多人一样,我开始对此实验产生怀疑。实验结果骇人听闻,使得我怀疑这是不是胡乱编造出来的。
没有人想去承认自己其实会做出违背道德理论的事情。但是,慢慢的,我读到了更多相似的实验,这使我了解到了什么是人性。
其实,所有心理学家的目的都并不是使大家对于人性失去信心,也不是纯粹只是为了使人了解到人性的恶。他们更加希望的,是人类能更加清醒地了解自己,从而避免被别人所控制而做出坏事。
米尔格拉姆也相同,他的实验让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服从行为,从而也能够找到一条有效的反抗权威之道。”
(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
于是,惩恶扬善便成为了我对心理学的第一印象。当时的我对于心理学的概念还是不清楚,只觉得从前诡密莫测的人性变得清晰了点,可对于大部分知识我还是云里雾里。
后来,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我了解到了其实心理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学科,也不是单单只研究人性这一部分的学科。但无论如何,我更加清晰自己的目标了。
跨界学习与深度阅读很重要
刻意练习”也强调,要不断走出舒适圈。
比如英语阅读。有段时间,我在学文学作品赏析,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是阅读我很喜欢的一位小说家的作品,当时我分析得特别透彻,就自以为自己的赏析水平已经没问题了,可到下了个单元,老师换了另一个领域的作家的作品,我一开始觉得,我肯定没问题,反正就是词汇嘛,谁知道,看完以后,我发现什么都没懂。
我当时特别诧异,这些词我都懂啊!就去问老师。
我的老师告诉我,是因为我此前从来就没接触到这方面的作品。在平常的练习中,我们很愿意去读小说,因为它能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乐趣,而且因为一直都在读这方面的东西,读起来就会比较轻松,但是我们也要走出舒适区,去读一些从来没读过的东西,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
这后面隐藏着的,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词,叫“跨界”。
我听了老师的建议,开始不停读更多领域的作品。一开始当然是读不懂,我就去跟我妈妈进行交流,我妈妈也说,这种“不懂”并不是词汇量或者英文积累上面的问题,而是因为我在各个领域的知识储备不够。
我不能只专注于读一些虚构图书,也要涉猎不同学科的内容,比如科学,后来我学生物学的主题,也得益于阅读生物学主题的非虚构作品。
跳出来讲,学英语也不是背背单词或者积累英语表达那么简单,本质上就需要跨界。
同样,在钻研心理学的过程中,横向的延展很重要。心理学也分两种:软心理学与硬心理学。软心理学指的是偏向社会科学的心理学研究领域,而硬心理学指的是偏向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在很早以前,心理学被认为是软科学,而现在,心理学则转变为了一门硬科学。让心理学进一步成为硬科学的,则是脑科学的研究。现在,几乎以前所有的心理学实验都能够用脑科学来再进行一次研究。
“脑科学”这个词对我来说看似很遥远,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它竟然也能自然地渗入我的生活中。
了解学习规律,了解自我
是成长的关键
如果一定要说这些年我的什么心得的话,第一就是了解学习的规律。譬如学习英语,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这个语言产生的文化环境,也就是那个国家的历史,这个语言为什么就在这个环境上产生了?这些方面的知识,也能帮助我们学习。
进而,我们有必要了解语言的逻辑,不管是非虚构类还是虚构类的作品,也许是科幻、也许是科学,我们都需要去了解,这个语言是怎么来表达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应该了解它的逻辑才能明白这个文章。
第二就是了解自己。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我同样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于是我便读了《如何学习》。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诠释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从这本书开始,我慢慢明白了了解自己的重要性。人类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大脑,自己的行为模式,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生活进步以及社交。
包括现在对于人工智能的争论。机器正在取代人类大部分的工作,很多人因此而恐慌,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但我认为,未来人类工作的主要内容,一定需要人类独有的特点去参与其中。
未来我们生活的重点会转移到更好地了解自己,享受和其他人类的相处,创造更美好更宏大的事物上去。只有更了解自己,才能够更加了解未来。这是我对未来世界的看法,也是我对对心理学的第二印象——助人进步。
我现在最欣慰的是,我能够听到身体里,自己成长的声音。而且对于未来斯坦福心理系的目标,我现在感受到的是,英语学习和心理学,都成为了我生活甚至思维的一部分。
平时在国际学校甚至生活中,英语成为一种本能,同时,你看新闻和社会热点都在被用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着讨论。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过的。”苏格拉底如是说。创造比我们更宏大的东西、理解比我们更宏大的概念、达到比现在更宏大的目标,这一切的基础都是了解自己。而学习心理学,便是了解自己最好的开端。
最后送一句话给我的同龄人或学弟学妹们——We should always think something bigger than ourselves.
特别推荐| 少年商学院特别推出了 《斯坦福极简心理学(少年版)》,斯坦福教育学硕士鞠茜老师将带领6-12岁的孩子,通过一个个有趣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会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订阅/收听。会员可免费收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订阅/收听
↓↓↓↓
责任编辑: